从阿里元老到创业者 再到天使投资人

2015-02-28来源 : 互联网

22岁,他背井离乡加入阿里巴巴;27岁,面对丰厚的收入,他选择从零开始创立口碑网;29岁,他带着他的口碑网,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重回阿里巴巴;33岁,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再次挑战新角色,成为一名天使投资人。他是李*国,36岁创业者和投资人。

2004年4月的**凌晨,阿里巴巴第46号员工李*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憋闷之下,索性起来上网。

那一年,阿里巴巴形势一片大好,李*国负责的诚信通业务已经成为阿里巴巴第二大收入来源,**了1个亿的收入。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本人对这块也十分重视。这令一心想创业的李*国纠结于该如何向**开口。

在阿里员工的沟通工具雅虎通上,他收到一条来自马云的消息,询问淘宝是否当机了——当时,马云正在美国出差。李*国后来回忆,或许那个时间点,整个雅虎通上只有他在线。

聊了几句后,如鲠在喉的李*国忽然脱口而出:“马总,我想离开阿里去创业。”

“你今年几岁?”马云并不正面回复,反而这样询问。

2004年,李*国27岁。

“你年龄还没到,在阿里再干两年再出去。”他给李*国提建议。

可是,李*国决心已定。“再干两年,我的机会就错过了。”

与口碑结缘

出走的代价是昂贵的,但李*国并不后悔。因为互联网瞬息万变,需要跑得快点再快点。也因为没有当日的出走,便没有后来名噪一时的口碑网。

口碑网的名字,来源于还在阿里巴巴时一次与同事的聚餐,一桌十来个人七嘴八舌的讨论某款产品的口碑,灵光一闪间,决定了李*国和口碑的缘分。

当天没吃完饭,李*国便骑着自行车飞奔回家,打开电脑查询查口碑的域名是否被注册。

在此之前,李*国保持着注册域名的习惯,每每想到有商机的名字,就会注册相关的域名。按照规定,一般域名注册有三个月的保护期,如果到时候没付*再释放出来。他一直等待着为自己的创业项目起个好名字。

早在1999年,创业这个想法就已经在李*国脑海中出现。彼时,他背井离乡来到杭州加入阿里巴巴,*大的困扰就是住房问题。*开始,他在BBS上只看到三条房源,信息匮乏让他根本无从选择,只能将就着把其中一套租了下来。

租房是个信息不对称的领域,房东找不到房客,房客不知道房东在哪里,如果通过中介,费用又十分高昂,一番分析之后,李*国发现,租房的买卖双方都存在客观的数量级,阿里巴巴的模式在租房这个细分领域也能够成立。但当年的阿里巴巴只有B2B业务,主要是针对企业的战略,而淘宝网也只是初见雏形。在整个市场中,真正涉及生活服务的领域几乎无人踏足,仍然属于空白期。自此,创办一家生活服务类公司的想法就像一枚种子,埋在李*国的心中。他判断,生活服务还会有一两年的窗口期,而自己需要笨鸟先飞,抢占先机。

从阿里巴巴走出来的创业者,往往有一个共同点,更愿意去做平台,匹配双方资源。李*国*初创立的口碑网也是如此。

6月,李*国在古荡湾新村租下了一个十几平方的小房子。怀揣着在阿里四年省吃俭用的8万块*,真正开始创业。他将4万放入公司运营,剩下的4万作为生活费。

新公司口碑网延续了阿里系的文化基因——让员工树立起一种使命感:赚*并不是第一位的,只要把事情干好,*自然会来。

“阿里营造的文化,就是让我知道,创业不能挖阿里的人。”李*国的原则性极强,创始团队的4个人都跟阿里没有关系,其他两个合伙人都是之前一两年已经离开阿里的。

身边熟悉的人不能挖,李*国只能靠碰运气寻找合适的人。口碑网的第一个工程师便是个网友。至今,李*国清晰地记得两人见面的场景——他们约见在文三路丰潭路口,只看到一个留着一头长发,骑着一辆窄轮山地车的年轻人匆匆赶来。他不仅没有提条件,还答应在一个月内把整个网站搭建完成。两人一拍即合。

但创业后,他才发现,*远比自己想象得更不经用。而在当时生活服务尚未起来的情况下,融资谈何容易,李*国尝试找过VC,可是大多数投资人认为生活服务投入巨大,并且无法马上看到收益,纷纷表示并不看好。这让李*国有些沮丧:“走了一圈,大家并不知道李*国是谁。”

转机来自于老东家、马云夫人张瑛的投入,这笔200万人民币的款项,解了李*国的燃眉之急。

2005年8月,阿里巴巴宣布全资收购雅虎中国。不久之后,马云找到李*国,问其对口碑网日后的打算:“是想让口碑独立上市呢,还是回到阿里一起干针对2C的事?”

这时候,淘宝网已经慢慢起来,阿里巴巴也正式收购雅虎中国,并在集团内部成立了B事业群和C事业群,从各方面可以看出,阿里针对C端客户的战略已经逐渐清晰。

由于马云的盛情邀请,加上对马云的认可和感激之情,李*国并未多想便选择了后者。2006年10月26日,阿里巴巴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正式战略投资口碑网。随后又在2008年初全资并购口碑网,并和雅虎中国进行合并。

口碑得了大公司病

雅虎中国被阿里巴巴接管之后,并未出现骄人成绩。经过多次改版,无论是搜索引擎,还是综合门户排名都未进入前三甲,这让阿里巴巴开始重新审视雅虎中国的未来走向。

无奈之下,马云找到李*国,表明阿里巴巴通过雅虎中国做搜索门户战略已经很难实现,希望能把雅虎中国的流量利用起来,他继而提出,雅虎是“上半身”(有视野,有品牌,有流量),而口碑网负责“下半身”(懂生活服务,有执行力)的战略。这意味着雅虎中国和口碑网的合并。

这时候,口碑网已经有200多名员工,是分类信息的行业第一,黄页仅次于大众点评网,日UV(独立访客)已经达到220万。在2007年,口碑网招聘了30个销售,第一次**了将近1千万的年收入。

每每提到口碑网的辉煌,李*国总是情不自禁,“当年在杭州做了一个五折活动,一下子就把能容纳两三百人的娃哈哈美食城给塞满了。”

即便业绩飞快生长,李*国也明白,口碑网每天200多万的UV和雅虎每天1亿的PV仍然无法同日而语。站在阿里的角度看,合并或许是*好的结果。

作为一名阿里人,李*国深知,如果不合并,将出现一个集团内两家公司竞争的局面,对集团并非好事。出于帮阿里解决问题的初衷,李*国几乎没有多想便答应了。“我那时候更多是从帮马云帮集团分忧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因为我当时作为七家子公司总裁之一参加过集团战略会,深知雅虎的问题严重性。”

2008年6月,中国雅虎与口碑网正式整合成雅虎口碑。

事实证明,这次整合并不成功,口碑网之后一系列的问题,即源自与雅虎的合并。

事实和想法总是有差距。为了把流量导向口碑网,雅虎首页为口碑开辟了新入口,分类信息的类目则全部放到雅虎首页,但事与愿违,这一整合只为口碑带来了100万的日PV(相当于口碑网当时2000万PV的5%左右流量)。“用户有自己的需求。他们的想法并非跟我们的预设一致。”面对这样的结果,李*国显得颇为无奈。

李*国在合并后只呆了一年时间。不到半年雅虎口碑总裁金建杭调岗,之后连换数任总裁,每个人对分类信息和黄页的认识都不同,雅虎口碑经历着整合的痛苦。“阿里并购口碑时,阿里投的1500万美元账上还趴着1000万美元。我还拿着两万左右的月薪。现代管理学的理论认为公司走向正规军后,每个岗位都要可以被替换。可是这个理论不适用于创业公司,不适用在创新业务上。我希望我以后不要再犯这个错误。”李*国说。

事后,李*国常常反思口碑*终失败的原因。“马云对口碑团队不可谓不认可、不关心。2007年他就开始要求秘书每周将口碑网Alexa全球排名等数据发给他,也会在集团高管会后让我和曾鸣教授谈与雅虎的合作。但是那时候公司的战略重心是淘宝和支付宝,他无法持续深入关注。”

更多时候,李*国会对自责曾经对于口碑的疏忽:尽管马云乐意倾听下属意见,但自始至终,自己都没有努力争取过口碑的自主权,这让口碑的命运变得过于被动。

但这些已成后话。一次开会,马云碰到李*国,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两个字:“放开”。李*国认为,马云是让他放下过去,往前看。李*国听进去了。

2009年2月,李*国被调往阿里云,彻底结束了和口碑网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恰恰是这份无可奈何的经历,让李*国在并购中开始学会尊重创业者,特别在团队融合时,更看重人的因素,更尊重用户的需求。

换个角度看创业

在阿里云的一年多,让李*国开始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但技术研发并非他的专长,他更偏向做业务。而此时,在李*国的时间表中,移动互联网已经开始风生水起,他再次告诉自己,得再折腾出点事。

和当年创立口碑的心情一样,李*国害怕,如果不折腾,若干年后自己会后悔。

2010年9月,不甘寂寞的李*国正式从阿里巴巴离职。这一次,他选择成为一名天使投资人。

问其原因,李*国坦言:“怕累肯定是其中一个因素,当年创立口碑每天干到十二点,办公室就是家,但现在已经有家有孩子,这种状态肯定无法接受。”

想到当年口碑网在融资过程中碰到的种种挫折,他意识到埋头干事的人太少获得认可,而且创业早期的项目和团队往往粗粝,很多天使投资人并不知道该怎么判断,作为一名曾经的创业者,或许更有沟通优势。

“既然当时觉得自己在阿里巴巴和口碑,已经有了不俗的眼光,那么就到真正的市场上去验证下。”为此,他选择从投资的角度了解各个行业,通过观察不同公司的发展状况,锻炼自己判断的敏锐度。

2010年夏天,挖财和小奥游戏成为李*国的第一批投资项目。为了将风险降到*低,早期李*国投的大多是对创始人知根知底的项目。

“眼光决定事情的方向。”李*国分析道,“只看到一公里就会做一公里的事,如果能看到十公里,就会往十公里的方向去走,不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会跑得更快。”

而这一公里到十公里的转变,恰恰是阿里巴巴不断壮大所带给他的。在李*国看来,投资更多的是投团队,脱离了团队,再新颖的商业模式、再好的产品都很难有继续生长的空间。

跟大多数其他天使投资人不同,李*国不会到处飞、到处看项目,他将大多数投资项目锁定在杭州周边。

三年来,李*国总结投资和创业*大的不同,便是时间被碎片化,每天需要和不同的项目打交道,需要不断的切换频道,时时都会有新鲜感。而且只需要把握方向和战略,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CEO,投资人的价值并非举足轻重。

而创业则每天都干同一件事,需要看执行力和耐力。对创业者而言,光靠战略是没用的,需要把执行变成结果的人。“真正想做一件事,还是想着要跳进去做。”看着一个个项目都做得风生水起,李*国内心的创业欲望仍在蠢蠢欲动,在他看来,创业更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