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林州城西行十余里,在巍巍太行山下有一处村落名叫桃源村。村内有座三仙圣母庙,庙下有古券门洞,古时是进出桃源村的咽喉重地。古券门西侧出口一棵古柏长在门洞上,迎风傲立,挺拔苍劲,人称“骑门柏”。自古就有“武陵渔人不识路,骑门柏内是桃源”一说。村落向西,谷名桃源谷,山名天平山,此处便是古人称林州八景之“桃源春色”所在。
说到“桃源春色”,便不能不先说说“桃源村”的由来。桃源村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曾有“先有桃源镇,后有合涧集”的美称,从前一直是晋豫官道,商贸繁华之地。西汉时期,汉武帝的三妹隆虑公主下嫁隆虑候陈蟜,她死后建墓于桃源村西,今尚有公主玟遗址。由于隆虑公主生前酷爱桃花,所以人们就在她的墓地周围种满了桃树,以致这里桃树成林,繁衍不绝,村落遂名“桃林村”(出自北宋散文家柳开《游天平山记》及宋王琉诗《过桃林》)。北宋开国时,朝廷修通了由此到潞安府(今山西长*)的驿道,成为了河南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和捷径,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商人多走此路,于是有人便开始在村里开设店铺供旅客吃住,人们又称这里为“桃园店”(金元时期的碑记中都称为“桃园店”)。明朝时,右副都御史马卿认为这里是陶渊明所说的“世外桃源”,在诗文中都把这里称“桃源村”。自此,村名“桃源村”(亦称“桃园村”),谷名“桃源谷”,溪名“桃源溪”,一直沿用至今。
“桃源春色”之所以名列林州八景,与它水秀山明的自然景观和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是分不开的。桃源村内有座三仙圣母庙,庙内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所立的《桃源店修三仙圣母庙碑记》对“桃源春色”曾有记载,“古林旧属州,后更邑,邑西南二十里,有桃源山,巍峨雄峙,壁立万仞,中有云,源泉潺潺,花鸟娱情,山水相看,古老云,林邑八景有桃源春色,诚哉古林之胜景也……”
古人也多以诗句来描绘“桃源春色”。清康熙三年(公元1684年),时任林县县尹的徐岱便以《桃源春色》为名,称赞道“策马桃源地,桃源花正开。崖边与水畔,烂若*齐堆。”马卿则在《游桃源》中盛赞:“曾游武陵溪,更入天台路。山水自人间,仙源在何处……剗然中断厂岩壑,山盘谷转水萦回。翠壁丹崖竟参错,白云青霭相徘徊。世传亦是桃源境,沿涧春花万树开……”明平度知州冯栋《桃源流水》称:“远近红桃蒸晓霞,碧山深入有人家。野翁浇罢新蔬圃,坐向松荫数落花。”清时林县知县刘福龄曾在桃源谷修建别墅,居住到老,并在自家门前书一对联:“五柳一松天然栗里,山环水曲地亦桃源。”
采访中,市诗词学会副会长牛揆对记者说,古时桃源村一带桃树成林,每到春天,山脚********放,山上成片成片的黄色连翘花与之相映成趣,煞是迷人。桃源谷所处地势开阔,谷内水流很大,清溪蜿蜒,水声潺潺,三步一瀑,五一步潭,青山、密林、繁花交相辉映,妙趣天成。天平飞瀑如银汉倒泻,下流入桃源谷中更成为北方武陵溪的缩影。五连瀑时如清翠的绿缎,时如连环的玉佩,时如游动的青蟒,时如鸣唱的乐器,沿途三十多个清澈碧透的水潭更令人神往,欲捧欲饮,欲涤欲浴。“对于林州这个自古缺水的地方来说,那些文人骚客、达官显贵都喜欢到有水的地方聚会、游玩,所以桃源的景致是林州别的地方不能比的。”
而桃源谷早在东汉时期,就有羽客肖綦因于此处,求仙炼道,善吹箫,能招致凤凰翔集,后升仙而去。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高僧稠禅师在天平山上修建闻名海内的天平寺,距今已近一千五**的历史。天平寺在北齐、隋、唐、宋各朝极为鼎盛,高僧迭出。唐末,仙人吕纯阳在此修炼,留下了吕谷、黑墨池、墨灶寺以及桃源店拜师学艺、张家沟戏牡丹、黄龙洞斗法等遗址和传说故事。宋时王炼师、张长青等道教**曾在这里云集,使天平山闻名**,以致连宋徽宗之叔弟赵志渊亦来此修炼。
天平山早在北宋时期就是**的风景游览区。宋徽宗朝宰相张商英曾在桃源结庐居住,并对天平山大加修葺,并命名了步虚坛、金翅亭、钓台、长者崖、朝元台、醉仙崖、献花崖及羽衣轩等多处景点。如今,作为古时林州八景的“桃源春色”主景的天平山风景区,已成为林州市慈善景区、国家****旅游景区、林虑山***风景名胜区、林虑山国家地质公园,其无限的风光、深厚的人文每天都迎接着天南海北的游人前来观光。
正如牛揆老先生所说,桃源不论是古时,还是现在,都一直是人们休憩游玩的好去处,它被称为“林州八景”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