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走日、象走田、车走直路、炮翻山、小卒一去不归还……这样的象棋顺口溜,很多不会下棋的人也能说上几句。在洛阳博物馆,就珍藏着一副目前考古发现年代和出土地点明确,且保存非常完整的瓷质象棋,这为研究古代象棋形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997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西工区唐宫路北侧一座宋代墓葬中,发现了这副完整的圆形瓷质象棋。整副象棋棋子共32枚,黑白棋子各16枚,卒子齐全,有将2枚、卒10枚、车4枚、炮4枚、士4枚、马4枚、象4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象棋出土时,并未发现棋盘。
这些棋子大小匀称,直径约1.8厘米,厚度约0.3到0.5厘米,与现在常见的棋子相比要小巧一些。**介绍,棋子均由瓷土烧制而成,表面不施釉,正面的阴刻字填涂朱砂。虽然个别棋子的字迹因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但通过凹进去的刻痕,仍可辨认出棋子的“角色”。
在这副象棋棋子中,*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炮”。4个“炮”字并不是现在常见的“*”字旁,而是“石”字旁。这是因为古代*初的“炮”是古人利用杠杆原理**的一种投掷石头的远程发射武器。所以,象棋中的“炮”,一直都沿用“石”字旁。
后来,随着*药的**和广泛应用,“炮”逐步进化为发射*药炮弹的重型武器,象棋中的“炮”,也从“石”字旁变为“*”字旁。由此可见,象棋的形制和规则,不仅与古代战争的排兵布阵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实现了军事谋略与生活游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