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源:淡定的另类互联网创业者

2015-04-25来源 : 互联网

“外事不决问**,内事不决问知乎”,在知乎上能看到很多专业人士的“神回复”,这是吸引不少年轻人的地方。但是,在崇尚快速增长的互联网行业,周源的淡定显得另类:不急着吸引用户、不急着早点**。

不是一个人的作品

一群做过媒体的极客聚在一起,所以有了知乎。在知乎4个创始人中,有3人做过IT类媒体,其中不乏“名记”。知乎001号员工周源本是东南大学计算机硕士,**份工作就是写代码。后来读到一本IT杂志很感兴趣,又半路出家干了3年IT记者。

在创办知乎之前,还是IT记者的周源参与过两个群体博客的写作:apple4us和N3。周源意外发现,脑力碰撞后的效果,远甚于做记者时单打*斗,“记者是训练有素的专业写手和信息中介,apple4us的作者像一群充满能量的知识野蛮人。”

于是,他产生一个想法,就是“将apple4us扩大1000倍”。后来,就有了知乎。

媒体和极客两种元素,奠定了知乎*初的风格。

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网站,很早就明晰了提问和回答规范。规范之细致,甚至到了标点符号、用词和语气上。这显然不是极客熟悉的领域,而是记者熟悉的职业规范。

知乎*知名的领域,当然是在互联网行业的问答。

在2010年年底开始的内测期间,知乎聚集了约200名用户。数量不多,但其中不乏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等大腕,连当时封笔许久的知名博主洪波也现身其中。这些人在40天里,抛出8000个问题,贡献了2万个回答。

回忆当时的状况,知乎早期成员成远仍是一脸兴奋,“那时**泡在知乎上三四个小时,整个人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这种感觉,就像和很多信息量很大的大脑在交流。”

科技与人文的交叉

员工虽然以工程师为主,但知乎并不乏文艺气息。2014年,知乎创立“盐”系品牌,包括“盐沙龙”“盐图书”。这个略显*特的名称,源自箴言“你们是世上的盐”。显然,在知乎有的不是一群只会写代码的人,对于文字和设计的美感,也要有自己的见解。“这甚至成为知乎招人的标准”。

知乎创业团队非常认可乔布斯的一个理念,就是“科技和人文的交叉”。曾与乔布斯有一面之缘的周源说:“当科技过头的时候,人文能把我们找回来;当效率不足时,一定是科学再顶上去。”

虽然周源是技术出身,但当记者和他谈到知乎时,他很少纠缠细节,更喜欢说对于互联网的思考。“自从社交网络****后,大家获得的信息量比以前要大很多,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效率反而降低了。”而知乎,正是用技术为这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对用户没用自然就被淘汰了”

在知乎上线后的两年多里,用户只有获得邀请才能登录。在用户数说明一切的时代,这种做法显得另类。所以知乎上线**年时,有投资人主动联系知乎,当得知知乎当年只能吸引2万用户时,他接个电话就离开了。

尽管拉风投并不容易,但周源并不后悔,“当时没有放开,只是因为没有准备好,我们不知道知乎能承载到什么地步。”

知乎的“另类”不止于此。当很多初创公司大谈**模式时,创业快4年的知乎仍没有靠谱的**方式。而且,知乎对**并不着急。

“知乎不是为了**,目前是为了服务更多的用户。”和别的创业者不同,周源说起自己的企业时,是不紧不慢的淡定,“如果对用户没用,自然就被淘汰了。”

2013年放开注册后,知乎用户数一年内膨胀10倍。2014年才过半年,知乎用户数又翻了一番。现在,知乎用户已达800万人,还不包括没有注册的几千万活跃用户。

迅速膨胀的知乎,如何保持原汁原味成了很大的挑战。“保证社区的秩序,不是只靠规范和秩序,更主要的还是社区用户的共识”,谈及知乎的未来,周源依旧淡定,“知乎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更有效、方便地分享与组织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并获得新的机会。”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