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庭:BK坊柴火手工面包生意火

2015-01-16来源 : 互联网

每天自己扛柴,像喂养婴孩一样细心照料天然菌种,还得一连12小时站在砖窑前,举着比人还高的木铲,挥汗如雨地翻烤面包……尽管如此,李瑞庭不后悔放弃科学园区工程师的职位,到乡下做面包。

用柴*手工烤面包的“BK坊”,就藏在台湾新竹南埔村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上。开窑不过两年,“BK坊”便有了名气。人们甚至说,这儿生产全台湾*好吃的面包。“BK坊”的主人李瑞庭说:“主要是因为木材。”他用木材工厂裁切剩下的相思木边材烤面包。每天他扛着一袋袋木材入库,当木材烧尽,余灰就变成了土壤的肥料。生产面包的这个循环,始于自然,终于自然。

33岁那年的某**,工作之余,李瑞庭被同事问了一个问题:“这辈子,你想做什么?”

李瑞庭脑海里浮现出当兵时跟着伙房里的小师傅学做面包的情景,也记起在德国游学时,尝到手工面包扎实、自然的口感。他于是回答:“做面包。”

他先在亚马逊书店找了3本与天然发酵相关的书,再通过网络自学如何做面包和搭窑烘烤,默默准备了4年半才创业。

真材实料耗时耗工

相比之下,“BK坊”面包的口感,不像坊间台式、日式面包那样秀气,它传达的是一种不造作的粗犷的原味,入口会有愈嚼愈香的劲道。它们是*一无二、经过漫长等待才完成的作品,不是发酵一小时、一个下午就能烤出成百上千件的“快餐”。

*先,他得细心照顾天然菌种。8小时喂养一次水与有机面粉,气温控制在22-26摄氏度,方能维持菌种的活性。现在李瑞庭发面用的天然菌种已经1岁多了。李瑞庭若是外出,也要随身带着它们,不能错过菌种“吃饭”的时间。

打开存放天然菌种的容器,白稠稠的表面冒着小气泡,扑鼻而来的,竟是一股微酸的清香。

烘烤前**,李瑞庭要进行*后的菌种培养、磨麦、揉面、混料、切割和成型,再送入冷藏发酵,让菌种们睡上18个小时。工程师出身的他,做面包讲究数据,多少面粉配多少水,制作面包的细节也都大大方方地公布在“BK坊”的博客里。

面包制作过程中*重要的当属烘烤。投柴烧窑平均10个小时,温度达到400摄氏度以上,再徐徐降至一半,才能烤出高质量的面包。一个面团,酝酿**一夜,才能入窑烘烤。所以,李瑞庭每周只能烤两天面包,***多生产350个。

三个月瘦了十公斤

为了做好面包,李瑞庭和一位制作陶器的朋友,花了半年时间搭了一个几乎与房屋同高的传统罗马式砖窑。

烘烤当天,李瑞庭从早上5点一直工作到下午5点。每隔一段时间,就得用长长的木铲,进窑调整面包受热的位置。冬天还好,到了夏天,连续12个小时站在窑前,很容易让人崩溃。但李瑞庭仍平静地守着窑。

去年夏天,他在3个月内瘦了10公斤,手臂上都是精实的肌肉。“手拿铲子在窑里一进一出的动作,真像太极拳里的‘推手’。”李瑞庭说。

从劳动中找回信心

“BK坊”的外墙上,挂着一幅幅李瑞庭在古巴、阿根廷等地的照片。“BK”二字浓缩了他的两个力行不辍的梦:baking(烘焙)和biking(骑车)。

李瑞庭喜欢骑着车旅行。在开窑烤面包前,李瑞庭*自一人花了5个半月,打算从土耳其骑自行车到中国新疆。途中,因签证问题,他临时决定从伊朗*都德黑兰搭飞机到乌兹别克斯坦。

在准备离开联电的*后一个月,李瑞庭非常彷徨。但骑自行车“长征”的经历帮他驱散恐惧,让他用双手去实践多年的梦想。

李瑞庭的心思,正好与近年在英、美两地发动“食物革命”的年轻厨师杰米·奥立佛遥相呼应。奥立佛认为,经济不景气会影响人们吃的质量,所以在不景气的时代,愈来愈多的人重新倚靠双手生存,从劳动中找回信心。

随着“BK坊”的名气越来越大,造访南埔村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很多客人热情地建议李瑞庭在面包坊前盖个招待处,或是干脆多开几个窑,让大家不用苦苦等待。

“我们觉得,这样就够了。”李瑞庭和太太异口同声地说。负责处理订单和包装的李太太说,现代生活太便利了,久而久之让人们养成了“现在订,马上要”的消费心态。“希望大家吃面包时也能放松一下,好好享受面包的质感。”她笑着说。

很多人说,为了喝一杯牛奶而养一头牛,很不值得。然而,李瑞庭为了一个面包而盖了一个窑,看起来很值得。

标签: 创业故事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