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前奏之地摊变形记

2014-12-09来源 : 互联网

在上世纪80年代,地摊曾被认为是“没面子”的生意——甚至称不上生意,只是就业无门者被迫的谋生手段。

“地摊是创业的前奏。”

“地摊与商铺的区别只在于我们不用交租金。”

摆地摊不会没面子,同样的,我们也叫**。”

在“重庆地摊同盟”的网站上,这样的标语是地摊族的心声。

都市迷离的夜色里,行人归家的路途中,越来越多的地摊,重新出现在城市*生动的画面上。

这是我们曾经熟悉的地摊,一个衣架,一块垫布,便成了生意上演的舞台。

这又是我们**陌生的地摊,廉价**是惟一的表情,从服装到饰品,从光碟到玩偶,每个*流行的时尚元素,都以*快的速度在这里出现。

在上世纪80年代,地摊曾被以为是“没面子”的生意——甚至称不上生意,只是就业无门者被迫的谋生手段。而现在的地摊族,则心怀自豪与坦然,他们用地摊**产品,积累资金,用地摊的形式完成创业*初的起步过程。当地摊重新归来,改变的,不只是产品与特色,更是对于创业、对于生意的观念。

从追逐***把跑遍全国的“*牛小贩”,到我们身边每一个*普通的地摊**,从追求个性的创意市集,到日渐兴起的地摊同盟,地摊从不是低人一等的生意,但同时也不是少数人的时尚体验,它只是一种*平实、*易行的草根化创业实践。地摊归来,回归的不仅是一种经营的方式,更是一种放下架子、离别空想、踏实前行的创业精神。

地摊变形记

2008年6月,一个上海夏天平常的晴朗日子。

上午十一点,江苏昆山的手工饰品厂**王俊,比平时提前了半个小时。来到上海城隍庙福佑商厦小商品市场。在那里,他有一个批发摊位,销售自己厂里加工的手工饰品。

半个小时后,上海陆家嘴的一幢写字楼中,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员工作的章妍踩着高跟鞋,行动如飞走下电梯,转眼消失在匆忙的人流中。

走出写字楼,章妍便拥有了白领之外的另一种身份——一个经营饰品的地摊**。

而走上互联网,王俊也拥有另一种身份——一个地摊群的群主。

中午十二点十分,当章妍转了两次车来到王俊的摊位前时,王俊已经按照她提前发来的清单,将商品分类打包。总价1500元的饰品,是包括章妍在内的6个地摊**共同进货。

变迁的记忆

章妍的家乡在河北的一个地级城市。作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地摊曾经是章妍成长路上挥之不去的记忆。童年的印象中,走街串巷的小贩,在路边铺一块看不出颜色的旧床单,贩卖着廉价的服装、文具和日用品。那时,章妍从没有将地摊和自己联系在一起。

2006年,章妍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几经周折,终于在一家广告公司找到一份文员的工作。地摊就是在这个时候,重新回到章妍的视线。

从2007年初,天天放工的路上,章妍都会在地铁站的通道里发现一些地摊。让她觉自得外的是,这些地摊,不知不觉中颠覆着童年关于地摊的记忆。地摊上的商品,价格依然低廉,质量和款式却开始紧跟时尚潮流。那些时尚杂志上*新流行的时装,那些独具个性与风情的饰品,那些在图书音像城里找不到的光碟,居然都出现在街头的地摊上。而这样的地摊前,停留*多的也是像自己一样的时尚年轻人。

更让章妍觉自得外的是,这些地摊的经营者,也**仅是过去的无业小贩。当地摊带着一份从容不迫的淡定重回人们的视线,其经营者已经*大限度地多元化,其中既有下岗工人、纯粹的小生意人,也不乏大学生、白领等时尚人群。他们当中,有人是纯粹的地摊生意人,更多人则是兼职经营,追求利润与体验的双重满足。他们区别于传统的小贩,也还称不上是**,地摊经营者更喜欢用另一个中性的名词来称呼自己:地摊族。

章妍也曾经想过创业,但一没有资金,二不知能做点什么。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在上海这个地方,没有什么生意别人想不到,另一方面,店铺租金贵得惊人。而事实上,这也是地摊重新归来的原因所在。从地摊起家,试销产品,积累资金和经验,成为一条*简便易行的创业途径。

对于地摊的记忆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章妍亲眼看到同一个写字楼中的一名白领,放工后背起卡通图案的收纳袋,神色坦然地在地下通道里摆起一个女装摊子时,终于意识到其殊途同“摊”

2008年初,章妍正式决定加入地摊一族。

*先要确定的便是产品种别。现在的地摊生意中,销路*好的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类:服装尤其是女装、饰品、小型箱包、玩偶、音像制品,另外还有一些新奇产品及自制商品。而无论是哪类商品,都遵循着一条原则:随着时尚潮流走。

章妍*后选择了饰品作为自己的主营品种。*初的动机实在很简单:单价低,占用资金少,更重要的一点是,便于携带,不仅上班时就可随身带到办公室,而且“碰到城管跑起来方便”。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