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提出,摆地摊是一种城市文化:赛纳河边有一个摆了十几年地摊的老妇人,她不仅出售精致的手工艺品,还帮助一些艺术家代售他们的作品;还有那些把自己打扮成雕塑,用自己身体姿态挣*的人,本身就是一个行走的摊档……
慢慢地,更多人认识且接受了这种文化。2004年,日本福冈市的九州大学举行了《亚洲摊贩**研讨会》,其中“重新看待路边和市场的摊贩、**街道的活力”成为亚洲各国摊贩研究者的热点话题。今年五月份,上海市**一改往日对马路摊点一律**的做法,更是体现了人性化管理与**城市文化特色的意向。
75岁的爱因斯坦在回顾其一生时说过:“如果我能回到从前,而且必须决定怎样谋生,那我不会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学者或老师,我宁愿做个水电工或摆地摊的。”显然,这种自由、热闹并带有草根快乐的地摊情结并非爱因斯坦一人情有*钟,日益风靡的“地摊文化”受到了众多白领人群的青睐。白天,他们穿上笔挺的职业装,忙碌于公司;晚上,他们换上休闲的运动衫,摇身变成街头小摊贩。他们在地摊中创业,在地摊中享受着成长与单纯的快乐。
小地摊大学问
上海地摊联盟群的李**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周末或业余时间,她就会约上群中的好友,一起去吴江路休闲街摆地摊。**次的摆摊经历让她至今难忘,晚上七点多才到的他们,已经找不到好位置了,就算不起眼的地方,也会被人家无情地告知“这里已经有人了”。转悠了一大圈,*后她们只能又厚着脸皮,和那些帮别人占位置的“同志”商量,暂时先在这里摆,等人来了他们再挪地方。可想而知,**天的业绩自然不理想,“但我还是‘开胡’了,晚上十点钟快收摊的时候,*了三块*。”回家路上,大家都很少说话,“刚开始时的兴奋与冲劲儿好像一下子被踩在了脚底下。”第二次摆摊,大家吸取了经验,早早的就去占了地方,并且挑选一些有特色的东西来卖。随着夜幕的降临,人流也渐渐多了起来。“群中好友阿龙这次的生意*好,其他人也都卖出去了不少,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摆地摊可是门大学问,从选货、进货到选位置、标价都要亲历亲为,非常锻炼人。以前不善言辞的李**,如今甚至可以出本《地摊杀价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演练”,她打算年底时辞掉工作,租个店面,与男友一起专心经营自己的时尚小店。
小地摊大理想
米奇鳗是一位来自中国台湾“台北不来梅工作室”的成员,他的手绘作品是一系列饱含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贴纸。曾有过在台北的诚品书店前摆摊经历的他凭借自己的绘画特长,早已申请到了“街头艺人”身份。随着作品的成熟,米奇鳗的贴纸得到了众多中国台湾年轻人的认可。信心十足的他,决定接受更大的挑战,让自己的创意走出去。从此,创意市集成为了他梦开始的地方。从2005年到现在,米奇鳗参加了超过30次市集,其中包括上海、北京、东京以及台湾省的高雄、台北、台中、台南、桃园、基隆。
米奇鳗说,自己是一个喜欢自由,随时捕捉灵感的人,所以不适合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平时他会接些画漫画的工作,贴纸通常是通过创意市集形式售卖,他*大的希望就是将自己的作品打入**市场,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近几个香港和澳门的厂商很看重他的作品,正在与他洽谈合作的事,“我的理想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了。”
小地摊大圈子
随着大家对于地摊文化的认同,地摊联盟QQ群中,志同道合的达人们更是越发引人注目。半年多的时间,从*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几百人。他们中90%是白领,大多是怀着挣点零花*或为将来开店打基础的目的加入地摊达人行列中,另外也有一些是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都很有思想,卖的东西也很有特色,有的还是自己手工制作的。”QQ群里的“元老”嘉嘉告诉记者,大家怀着不同的目的,相聚在地摊网,相聚在城市的夜幕中:“军军妈”有时会在周末带着八岁的儿子出来“见世面、经风雨”,希望儿子体会**的艰辛,属于“玩票”一族;大四学生“voice“只卖自己设计的T恤,她觉得“摆摊儿”就要摆出自己的个性与创意;“小火柴”则是把自己游历各国淘来的东西摆来卖,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各色人群,应有尽有,“也许这就是地摊文化吧。”
又一个夜晚到来了,地摊达人们又开始为自己的达然生活和创业梦想打拼了。也许,他们心中的地摊正像QQ群留言中所说的:“创业可以从地摊开始!地摊只是开始,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