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国外留学多年的女孩冰冰回到家乡宁波。妈妈问她回国后*想做的**件事情是什么,冰冰的回答出人意料。好几年没有吃到小时候家门口那家店的馄饨了,回国后要马上去吃馄饨。一碗小小的馄饨却让一个出国多年的女孩子如此想念,这不禁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经过多方打听,记者找到了位于荷花路上的这家小吃店,据说这家店已经开了10年。小吃店在划船社区内部,门面不大,15平方米左右的店面被隔成了两个用餐间、涮洗间,厨房设在大门边上。店面招牌很不起眼,经营的也只有小笼、生煎、馄饨三样。看到这些让人心里产生了疑问,小店既没有开在人流集中的菜场,也没有设在临近公交车站的马路边,在小区内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只卖三样早点,却开了10年,**有什么*特的经营之道呢?
早餐生意十分*爆
上午7点15分,记者来到这家小吃店。只见**和三个店员在门口不停地擀面、包小笼、包馄饨,店里6张桌子被清一色的中小学生挤得满满的。
“**一碗馄饨”“我要一格小笼”的声音此起彼伏。遇到*忙的时候,店员腾不出手来端菜,学生们干脆就自己到前台端小笼、生煎。虽然学生们的平均就餐时间不超过8分钟,但店里仅有的6张桌子仍然不够坐,于是**抬出一张折叠方桌,临时搭在了店门口,可不一会座位就被*光了。一些没有座位吃早饭的孩子干脆买几个小笼包边走边吃。
虽然客人都是学生,**一样笑脸相迎。一个小男孩走进小吃店,“叔叔我今天身上只有1.5元,2元*一碗的馄饨还差5毛*。”小男孩有些不好意思地问**。“没关系,*你欠着下次再来付好了。”**说完转身交待烧馄饨的店员,“老顾客了,给那个小孩子多加一个馄饨。”
7点45分,吃早饭的学生渐渐少了,上班族多了起来。无论年轻人、中年人经过小吃店都很习惯地坐下来吃一碗馄饨或打包带些小笼生煎。与顾客的攀谈中,记者发现,他们有些是附近小区居民,有些在周围写字楼工作,还有很多人是从较远的地方特地跑过来吃早餐的。
一位女士对记者说:“我在这里住了10多年了,一直都在这家小店吃早饭。**热情好客,小店卫生也好。”说着她指了指门边上一桶油说:“他家用的油都是超市里买的桶装食用油,我们看着放心。”一位中年人插话说:“以前我住在华严社区,现在搬到安居幸福苑了,不过每天上午来这里吃早饭的老习惯还是没有改。”
8点30分以后,小店才稍空一些,但依旧顾客盈门,老人、学龄前儿童是这一时段的主要客人。10点后,**终于有空坐下来休息。记者赶紧上去和他聊了起来。
**讲述经营之道
**名叫支孟波,绍兴人,承袭了父辈做小吃的手艺,1998年来宁波开了这家店。“小店开了10年,都靠一些老客户光顾。生意还过得去。每天主要卖早点,中午偶尔营业,平均每天毛利有400元。”他一边说一边忙着擦洗保洁柜。
走进小店细看才发现,不仅卖的几样早点很传统,小店的装修也很朴素。筷子是放在玻璃罐里的,调羹和碗碟整齐地排好放在塑料筐里,每张桌子上有一瓶米醋、一瓶辣酱。桌子也不是眼下色彩鲜明的塑料桌,而是传统的木桌木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