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心理咨询主要的方式,是面对面的谈话的方式,陪伴来访者,帮助来访者疏解情绪,分析情况理清思路,教给来访者应对情绪问题的技巧,必要的时候给予转介或者借助周边的力量。对于大多数心理患者来说,这是一种主流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是**上通用的模式。但是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下,这种模式却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甚至某些地方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
为什么市场没有认可?问题出在哪里?心理咨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本文将和你一起讨论原因。
一. 心理咨询的窘境
1. 来咨询的访客少
心理服务的变现方式主要是心理咨询师培训和企业EAP,个人心理咨询服务在所有收入中处在极度比较边缘的状态。
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一个咨询师如果没有兼职,没有其他收入只做心理咨询师,那么可能会饿死的。心理咨询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有些地方的心理咨询机构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
2. 新入行咨询师咨询师生存艰难
目前,国内持证咨询师人数达60万并且正在不断攀升。国内有120所高校开设心理系,每年将近有20万学生毕业。这些人群很大一部分涌入心理咨询,是新生的咨询师。这些咨询师的生存情况如何呢?
学费贵,工作机会少是新咨询师的生活常态。
心理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新咨询师花费高昂的培训费用不断的学习。公众号“奋斗吧咨询狗”曾发布过一篇《和心理咨询师谈恋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文章,其中几个回答是这样的:
没什么时间,**总跑出去上课,开口从不是要买包,只是要报班。
女朋友是心理咨询师,别指望她能补贴家用,挣得*全部参加培训,**好处没时间出轨。
所以心理咨询师们总在自称咨询狗,其自嘲背后的辛酸自是不言而喻的。新入行的咨询师处在两难境地,不学意味着被淘汰,继续下去意味着没有收入还要补贴,而且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情况会有所改变。新入行的咨询师普遍感到焦虑,但是解决焦虑的办法似乎也只有一个,继续花*学习。
心理咨询,真从事心理咨询的仅仅3万人次,国内能够依靠心理咨询工作养家糊口的人数仅仅达到5000人次,(持证人数60万)从业率不足5%,大部分的人都离开了这个。
心理咨询虽然没有起色,但是各种培训班,工作坊却非常繁荣。这也是这个*有的。这种自己消化自己的办法,无异于雪上加霜。
3.培训和学习不规范
按照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000人(1000:1)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计算的话,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47.6万的缺口,而目前全国取得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人员远远达不到这个数量,更不用说真正的从业人员的数量了。
为了填补中国心理咨询的*大缺口,前几年心理咨询师的考核的确比较松,这也是无奈之举(现在已经逐渐规范)。
目前对心理咨询培训的诟病是:考证容易,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准比较差,有人说心理咨询没有得到发展的原因是这些水平差的咨询师做坏了市场。但是笔者认为还远远没有到,大部分的考证的人并不是为了从业,就算是从业的,*后也会被迫离开这个市场,因为无法养活自己。
心理咨询师培训还有一个槽点,学习的过程缺少实际训练的机会。从心理学市场来看,教理论比较容易,要带学生实战训练却很难,很占用时间。市场本来就没有做起来,实习的机会就更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的咨询师们,埋头学习hua理论qian的机会大把,实训的机会非常少。*后,心理咨询学习变成了没有访客的玄学,成了客厅里的游戏。
4.互联网 不温不*
从互联网的情况来看,截至2015年,简单心理、壹心理、心理记、知遇等具备移动互联思维的企业**开发出自己的APP平台。这对相对传统、惯常讲究深耕细作的心理咨询是一种走向市场化的尝试。 但是众多心理类APP中并没有出现市场知名度、传播度特别突出的角色。 大部分心理学软件还在打知名度,**市场,寻找模式,鸡汤类的却很受欢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抚慰的产品成为心理咨询的一个廉价的替代品。
5.精神病院人满为患
从精神病医院的角度来说,却是人满为患,医院里的医生满负荷运转,叫苦不迭。因为精神病医院解决的是刚需,是不得不看,必须要看的病。虽然只占心理患者的一小部分,但是却挤爆了医院的大门。没有到达临界点的海量心理患者,却宁可默默的忍受和自己消化掉疾病的痛苦。
这一切现象的背后,有一个基本性的问题,心理咨询的模式没有被中国市场广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