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张剑辉决定做点什么。从2001年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起,张剑辉的生活一直简单而专注。无论是在伯克利还是后来的硅谷,张剑辉如鱼得水。**的技术水准和研发能力让他在5年时间里职位连升4级,成为**设计经理,这在公司相同资历的同事中堪为翘楚。甚至在他离职之前,公司给了他折合约50万~60万美元的股票。
日后,无数人问起他为何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他的回答一直都是“想做点什么”。
这句话换个角度的表达是,张剑辉对未来有自己的期待。虽然彼时已经出类拔萃,但张剑辉能一眼看到职业生涯20年后的样子,“毕竟你是华人,有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天花板还是存在的”。显然,他并不觉得这块可见的天花板是他的极限。
在硅谷,张剑辉负责两项重要的技术研发,其中一项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研究,另一项则是电池管理系统集成电路设计。
张剑辉相信,环境的压力让发展电动汽车成为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身边越来越多朋友回到国内发展,陆续传来的利好消息也促使他加快考虑回国发展。
“我们这一代人受教育的环境,让我们不免还有一些报效祖国的想法。”除了事业的考量,张剑辉坦言亦希望对中国的发展有所助益。
2010年,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智能电网集团恰巧在**招聘*席技术官,职位设在中国。对比教育经历和工作履历,这个职位对张剑辉来说几乎是量身定做。
就这样,张剑辉回到了阔别近10年的祖国。与他一同回来的,还有两名同事。
舒鹏,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化学材料硕士,对电池本体研究相当透彻;*昊,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电力电子学博士,对电动汽车的功率转换以及电网有深入研究。
这构成了日后海博思创的“三驾马车”。
2011年,团队已经开始运行,那时公司甚至没有实体。订单来的时间先于公司成立,以至于当他们与东风汽车签约时临时想了一个名字。这也是颇令张剑辉自豪的地方。
在现在的能源领域,储能技术是一大瓶颈,电动汽车是如此,新能源发展也是如此。目前,储能电池运用*多的是锂电池和铅酸电池。由于单体电池都只有3伏左右,而电动汽车动力需要300至600伏,因此必须把几百块电池串并联起来,成为一个电池包。
电池的成本占电动汽车的50%到60%。这意味着电池对于电动汽车就如同“阿喀琉斯之踵”。
而所谓的电池管理系统,就是要把几百块串并联的电池统一管理起来,把短板电池找出来,并且在电池系统内部,在微处理器的控制下,通过电池之间的能量转移,实现电池系统的再均衡,延长电池系统的循环寿命。
张剑辉的产品性能比国内水平提高了几倍,这也是他们的自信之源。
张剑辉说,他们创新的另一项**技术是对电池剩余电量的**计算。创业团队中的舒鹏基于对电池本身的深入研究,创新出*特的计算方法,使得他们对电池剩余电量的估算可以**到5%以内,而国内的水平是8%~10%,这相当于把国内的水平提高了近两倍。
除了电动汽车领域的产品,海博思创目前试图在微网储能方面实现突破。风电、太阳能发电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这些发电形式由于依赖天候时间,会产生许多“垃圾电”。而张剑辉做的就是减少这些“垃圾电”对电网的冲击,实现均衡供电。
正是如此,继东风汽车之后,海博思创又获得了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等客户。
创业公司总面临着相同的困境,缺*和缺人。
人的问题至今仍困扰着张剑辉:公司很难招到***的人才。在张剑辉看来,相比那些央企,创业公司在那些**人才的选择序列里总是排在靠后的位置,即便他所提供的待遇不低甚至还高于央企国企。这转而让他们的在人才战略上*先依靠自身培养。
与之相比,资金的困扰暂时远离了张剑辉。在创业的初期,公司的运作资金几乎**依靠张剑辉的积蓄。在这之外就是亲友们的帮助。情况在公司成立大半年后得到好转。2012年6月,张剑辉参与一个中关村组织的人才培训活动,现场认识了清华启迪的人。张剑辉的工作得到了清华启迪方面的高度认可,第一笔融资就此到来。
公司是否已经渡过了*困难的时期?张剑辉并不这么认为。相反,他觉得,也许*困难的时候还没来到。
2014年,海博思创的员工人数就翻了一番,张剑辉预计,明年公司规模将继续扩大一倍。
他认为,随着创业公司规模扩大,人员增加,内部的管理体制和架构如何跟上将是一个大问题。而这也是海博思创眼下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徐霄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