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女子回村开诊所服务乡邻

2014-12-19来源 : 互联网

核心提示|20年前,19岁的程艳芳,一毕业就来到郑州市一家**医院工作。她原本有机会留在省会施展才华,却选择回到山区老家栾川县赤土店镇马圈村,做一名乡村医生,改善家乡“缺医少药”看病难的问题。后来弟弟程彦良学医归来,加入到姐姐的乡村诊所。9日,他们被评为全省“*美乡村医生”。

村卫生所看病看得好,村民大病小病都来找

15日,记者来到栾川县赤土店镇马圈村,在一处山前平地上,找到了该村标准化卫生所,一间输液室一间诊断室,诊断室内**柜和西药柜分开摆放,输液室内程艳芳正给65岁的村民刘花量血压。

“我有血脂稠、高血压的**病,不舒服了就到卫生所取点药,村卫生所药很全,艳芳姐俩看病看得仔细,坐车去县城看病得一个多小时,我还晕车。”刘花说,全村1284名村民,无论是大病小病,都来村卫生所。

程艳芳说,由于马圈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形比较复杂,交通十分不便,村里到赤土店镇有至少40分钟车程,到栾川县城则需要一个多小时,村卫生所药品比较齐全,村民们的常见病都能看。

放弃省会医院工作,回山村老家开诊所

然而,20年前,村里诊所可是“缺医少药”。程艳芳说,那时村里只有两名赤脚医生,医疗条件十分简陋,加上出行不方便,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都是在家躺着静养,或者自制些姜汤药茶。

也正是这段“缺医少药”的记忆,影响了程艳芳与弟弟程彦良的人生选择,进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1994年6月,程艳芳从医学院校毕业后,来到郑州一家**医院上班,她负责在窗口为病人抓药,工作内容简单而忙碌。后来,在家乡当村医的叔叔捎信说,村里医疗条件实在太差,问她要不要回来。她放心不下父老乡亲,也舍不得抛下工作。

经过一个月的挣扎后,她回到马圈村,家人凑了近万元,为她建了新诊所,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出诊箱一个输液架,一个血压计一个听诊器。简陋的条件,并没有打消她的热情。每天,身高只有一米五,还是一张娃娃脸的她,早早地把诊所收拾好,坐等村民们前来问诊。可是半年过去了,来看病的村民****。

“大家看我太年轻,不相信我,我心里可难受了,难道回来错了?”程艳芳说,在这段坐“冷板凳”的日子,她读了好多医学书籍,充实自己。

用嘴吸出新生婴儿口腔中黏液,打动村民

1995年,19岁的程彦良毕业,由于自己热爱医生这个行当,加上心疼姐姐,他直接回到家乡,来姐姐的诊所“打工”。“我姐上学学的是妇幼专业,我学中西医,我俩合作给大家看病,应该效果更好。”15日,程彦良向记者讲起了当年的想法。

然而,村民们并不看好他们,来诊所瞧病的依然很少。

直到1995年初的一个晚上,一位临产的孕妇,被家人送到诊所时,羊水已经破了,来不及到镇医院,程艳芳为其接生,经过半个小时的努力,孩子终于平安出生。不过,婴儿没有哇哇大哭,这可吓坏了在场的所有人。程艳芳拿棉签把婴儿口腔、鼻子内的黏液清理完毕后,发现喉咙里还有很多黏液,导致孩子出现窒息症状,可是诊所里没有吸痰器,程艳芳立马俯下身来,口对口将孩子喉咙里的黏液全部吸出来,终于听到了孩子的一声啼哭,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至此,姐弟俩才被认可,慕名来瞧病的村民多了起来。村子位于钼矿矿区,每年来找姐弟俩看病的矿工也不少。一个冬天深夜11时,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有位在山顶矿上做饭的女子,因一氧化碳中毒昏迷,程艳芳便踏着一尺厚的积雪,翻山越岭来到工地上出诊,直到女子情况稳定后才离开。“回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两点,眉毛上全是冰碴,两条裤腿全湿透了,两只手也都冻成了胡萝卜。”程艳芳回忆起当年的事说。

行医20年,“*”得账单七八万元

在卫生所内,程彦良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一排装满草药带着标签的玻璃瓶子。“村民体力劳动强度大,很多人患有风湿类疾病。西药消炎止疼*标不*本,我们就用常见的止疼、祛除湿气的**药,配制了六七种药物,村民们拿去洗用,效果还不错。”

在程艳芳家中,记者还看到了一沓厚约15厘米的账单,发黄的纸上写着患者姓名、用药、药价等信息,不少纸出现明显缺损。“这是从1994年开诊所那年记下的,*少的是几块*,多的也就几十块*,总共有七八万元,有的是看病人忘了带*,有的是手头紧*不够,有很多是忘了,还有的已经不在马圈村,我们也都没去收过账。”程艳芳说。

程彦良说,姐弟俩行医向来有个规矩,家庭条件差不多的患者给个成本价,条件太困难的不收*,实在没*看病的先赊账,人不在了的坏账全免去。“从事医生这一行,不能以**为目的,应该为老百姓服务,能给老百姓*好病,就是我们当医生的*大心愿。”

标签: 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